banner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专家观点

蔡洪滨:中国经济到通缩边缘财政政策有待逐步加码

日期:2016-05-17       来源:

   让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尽量避免以产业政策作为宏观调控工具,伤及微观经济机理;同时也要避免调控替代改革

   汇丰中国3月24日发布的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部门增长降至11月来最低。3月初值的读数为49.2,低于2月终值50.7,也低于市场预期的50.7。数据显示,内需动力不足,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山大。

   周二(3月24日)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共同主办的“2015年经济形势和政策分析会”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蔡洪滨表示,目前需求严重不足,物价水平普遍下降,中国经济到了通货紧缩的边缘。

   蔡洪滨表示,应对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应该由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相互配合,并且,财政政策应该是主要手段,货币政策为辅助,“财政政策更加直接,更加迅速,同时力度把握上也更加灵活。”

   他认为,去年年底以来,货币政策已经开始做出调整,未来可能会根据经济基本面持续灵活调整,而过去一段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其实并没有那么积极,随着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认识逐渐统一,财政政策势必逐渐加码,开始付诸行动。同时配合其他果断的政策出台,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

   去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2016年基本完成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和任务,并于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财税体制改革的号角已奏响。今年以来,财税体制改革已经在推进预算透明、“营改增”扩围、清理整顿税收优惠、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PPP制度构建等诸多方面开启了财税体制改革的序幕。

   蔡洪滨建议,需要在整个财税改革的背景下推进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财税改革中,通过一系列企业减免税负的政策的尽快出台,从而使宏观调控与改革相匹配。避免调控代替改革。

不过,随着财政收入增速大幅放缓,与积极财政政策要求的高支出的矛盾也将逐步显现,这也制约了未来依靠财政政策发力实现稳增长的效果。

   与此同时,蔡洪滨还强调,中国政府在经济转型期间,调控工具和手段颇多,这是好事情也是坏事情。之所以说是好事情,宏观调控手段比较多,实现宏观平衡的能力比较强,不好的方面是,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手段进行调控,伤及微观经济。因此,他建议,在宏观调控的工具箱中,应尽可能避免过度依靠产业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房地产行业就是典型案例,为拉动经济增长,曾经不顾一切鼓励发展房地产,诱使很多银行拼命给地产行业贷款,导致局部泡沫出现。随后,又不顾及房地产市场区域性强的特点,调控“一刀切”。因此,今年的宏观调控应尽可能避免产业政策的主导导致对微观经济更多地干预,进而影响经济长周期。(摘自2015-03-25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