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鹏:农民工返乡创业,需要哪些“量身定做”的扶持?
日期:2018-02-27 来源:新华网思客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民工返乡的规模和速度都明显提高。稳妥地实现大规模的返乡农民工顺利就业成为各地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各级政府也期望借助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活动为当地发展注入活力。
农民工返乡的规模有多大?促使他们返乡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他们返乡以后的就业和创业有哪些特征?以及政府需要提供哪些政策支持?
为了对以上问题做出回答,我们在中部地区某劳动力输出大省进行了田野调查。此次调查对返乡农民工的界定是,在调查时已经结束外出务工并返回所在县的人员。在春节等节日以及农忙季节等临时回家,并在节后和农忙季节后继续外出的不算返乡。同时,对于返乡农民工创业也做了较为宽泛的界定。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外出务工农民工返回户籍所在地县城(或乡镇)创办工商企业的活动以外,将外出务工农民工返回户籍所在地村庄创办工商企业,以及从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活动都纳入创业的范围。本次调查采取整村调查方式,通过对中部某省某两个村进行的问卷调查,共获得384个农户家庭和609个劳动力样本,609个劳动力中有过外出经历的占61.68%,其中返乡人数247人,2012年以来返乡人数143人。
社会因素才是农民工返乡的主要原因
现阶段农民工返乡规模持续增长。农民工返乡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就曾一度出现农民工返乡规模迅速增加的情形。2012年以来,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农民工返乡规模进一步增加,但近两年来返乡人数的增长速度有所趋缓。
返乡农民工的特征也比较鲜明。从行业特征来看,返乡农民工之前的外出就业行业相对集中,首先是加工制造业,其次为建筑业,第三为服务业,三者人数合计约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八成。从个人特征来看,返乡农民工文化水平偏低,并且以40岁以下为主。2012年以后返乡的农民工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85%以上。由于受制于文化程度,因此农民工外出主要集中在建筑、加工制造和服务等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行业。外出农民工和返乡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构成也存在明显差异。不过,返乡劳动力相对于外出劳动力文化程度较高,特别是未上过学的返乡率较低。2012年以后返乡的农民工中,40岁以下的接近六成,返乡农民工年轻化对于当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促使农民工返乡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因素,由于经济原因返乡的比例不到两成。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经济增速放缓不是农民工返乡的主要原因。2012年以来,因就业困难或失业而返乡的农民工仅占一成;同时,由于政策激励而导致的主动返乡农民工人数比预期要少。社会因素才是农民工返乡的主要原因,其中家庭原因和个人原因返乡的农民工合计占到六成以上。另外,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住房问题对农民工返乡的影响较大。调查中,两成以上的返乡农民工是因在城市住房问题难以解决而返乡。农民工在城镇自有住房的获得,关系到他们在城镇的定居及社会融入。在我国目前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在住房市场中缺乏购买能力以及获得城镇保障性住房面临着困难,只有极少数农民工购买或者租住了条件良好的城镇住房。住房问题无法解决,使农民工很难在城市举家安居乐业。
农民工返乡以后以非农就业为主,但农业领域依然是重要的就业渠道。2012年以来,农民工返乡后从事非农就业或以非农为主兼有农业的比重约为55%,其中从事非农就业的占34%;从事农业或以农业为主兼有非农的比重为30%,其中从事农业的比重为21%。而且,农民工返乡后未就业的比例持续下降,截至2017年这一比例约为10%。
返乡农民工继续外出意愿较高。调查发现,农村现有劳动力中有意愿未来继续外出务工的比重约为25%左右,而返乡农民工有继续外出务工意愿的比重超过37%,2012年以后返乡的农民有继续外出务工意愿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42%以上。这与现阶段农民工返乡更多是一种被动选择,而不是政策激励引致的主动返乡创业有关。
返乡农民工创业,最需要的是金融支持
返乡农民工主要还是以就业为主,创业并未形成主流。只有不到两成的返乡农民工进行了创业。
返乡农民工创业体现出三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在外创业经历是返乡农民工创业的重要原因,但是主动返乡创业的比重很低,不到3%。二是,返乡农民工创业以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为主,农业依然是创业的重要领域。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产业和行业分布非常分散,农业产业占了相当大的份额。这反映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受到自身技能素质的制约,多数选择了技术含量较低、对教育程度要求相对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三是,返乡农民工创业与外出务工职业的关联度较小,农民工创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创业具有一定风险。
返乡农民工创业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还有待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覆盖面有待扩大。首先,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投资规模较小,而且以自我积累为主,正规金融的支持力度有限。大部分返乡农民工创业初始投资的规模都不是很大,这与返乡创业的行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有关,相对而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初始投资规模较大。约1/4的返乡农民工创业没有太多自我积累,依靠家里资助、亲朋借贷。通过银行或者信用社获得资金的返乡农民工数量很少,仅占10%左右,这表明正规金融机构在返乡农民工创业中发挥的作用可能比较有限。但是,2012年以后返乡农民工从银行或信用社获得贷款的比重明显上升,超过23%。其次,返乡农民工创业有相当大部分没有技术。再次,返乡农民工以自雇创业为主,雇人比重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返乡农民工创业能力上的缺陷以及创业资源的不足。最后,接近85%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尚未享受到政策支持。地方政府虽然制定了许多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扶持政策,但依然有很多人尚未享受到政策支持,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策设计上的一些缺陷(例如享受政府扶持基金的条件较为苛刻);也有政策宣传上的问题;还有创业者个人惯性思维的影响,即使知道优惠政策却不去争取。最重要的原因是,当地制定的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主要瞄准产业园和产业聚集区,导致大多数分散在创业(产业)园之外,规模较小的返乡农民工无法享受到政策支持。
已经创业的返乡农民工未来继续创业的意愿高达95%,但是大多数没有扩大经营规模和范围的计划。一方面可能与其资金制约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行为较为保守。已经创业的返乡农民工现阶段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资金不足。这说明政府的金融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除了贷款额度的增加,还要进一步降低申请门槛,提高服务质量,真正使政府的金融支持政策在返乡农民工创业中发挥作用。
未创业的返乡农民工中约1/4有创业意愿,计划创业的领域集中在传统第三产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依然是资金短缺,占89.80%。
农民工返乡创业,需要哪些“量身定做”的政策?
针对当前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特征与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中央和各地都出台了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绝大多数返乡农民工对此并不是很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引导、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规定。加大农民工返乡创业先进典型、先进经验的宣传力度,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是拓宽融资渠道,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金融支持。第一,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要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创新,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探索引导民间融资。地方政府根据各地的具体实际情况,改进返乡农民工创业公共财政基金的运行方式,对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创业活动给予有针对性的财政与信贷支持。第二,推行返乡创业贷款贴息制度,重点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贷款给予贴息,对返乡农民工从事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或者农业产业化活动,适当降低贴息审批条件,优先给予贴息。对返乡农民工在贫困地区进行的创业活动,符合扶贫贷款贴息条件的,优先给予扶贫项目贷款贴息。第三,拓展农村信用卡业务,解决返乡农民工创业短期资金周转需求。第四,在城市建立农民工信用体系,将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生活的微观行为转化成可计量的信用程度,为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申请和发放提供可靠的依据,进而降低门槛提并提高授信额度。
三是开展“量身定做”式的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技能和创业水平。返乡创业以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为主,而且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反映了返乡农民工自身技能素质较低,同时大部分返乡农民工不具备创业所需的人力资本。这就要求政府部门需要针对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进行“量身定做”式的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可根据市场需求、返乡农民工的资源特征等开展培训,重点培养其创业机会识别能力、风险抵御能力和经营能力;在培训方式上,可以采取集中培训和专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组织由经贸、商业、金融等方面的专家及创业成功典型对返乡农民工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供实际的指导。
四是以产业集聚带动返乡农民工创业。实地调查中发现,以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等形式,通过一定的政策支持,吸引再创业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模式。各地可以结合自身情况,以产业园为依托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或者通过产业园建设,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在外成功创业的农民工返乡投资再创业等方式带动返乡农民工创业。
五是以三产融合发展推动返乡农民工创业。各地应该继续完善相关政策,继续发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返乡农民工创业中的作用,同时需要注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商等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业转型升级提高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效率。(编辑:吴亚博)
版权声明:本文为新华网思客独家稿件,转载须注明来源为新华网思客。授权合作请联系sike@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