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长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需要面对三个基本问题
日期:2018-07-02 来源:新华网 思客
为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6月28日,“与改革开放同行”系列智库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开幕,首场论坛主题为“改革开放40年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裴长洪在会上发言,他认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始终面对三个基本问题:其一,如何调整所有制结构、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其二,经济运行怎样从政府集中统一管理转向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并发挥政府作用;其三,在不同的体制机制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裴长洪登台发言。肖斌摄
以下内容为思客根据现场发言实录整理:
发展不充分的实质是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不优
我国改革是以人民为中心的,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当时要解决老百姓吃饭的问题,解决就业的问题,解决贫困的问题。所以需要改革所有制结构,需要实行市场经济运行的方式。
现在人民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大家吃穿不缺,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但是我们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如何理解不平衡呢?最明显的就是城乡、东中西部的不平衡。不充分又表现在哪里呢?在北京我们现在经常抱怨中小学不够、幼儿园不够、三甲医院不够,交通拥堵、空气质量不良等,这些实际上都是公共产品的短缺。
所谓公共产品,大体是两类,第一类是交通、城市基础设施、水电气热,第二类是科教文卫体险(保险),这些产品短缺或供给不足、质量不优,所以满足不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如何解决这些短缺或供给不足、不优呢?这依旧需要调整所有制结构。
例如,教育、医疗资源中有许多内容属于知识产权或无形资产,我们想在这方面获得更多优质产品,向社会提供更多供给,就必须承认它有产权属性,要有合理的产权制度安排。当然,产权问题解决之后,我们还面临很多问题,诸如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等等。
现场观众认真聆听。新华网记者李林摄
必须思考公共服务普惠性如何与市场平衡
再举个例子,现在全国许多地方都要修地铁,但是如果全靠国家投资肯定不行,必须吸引社会资本,这就面临着如何将经济运行转向市场配置资源为主。
公共服务领域和充分竞争的商品领域还不一样,不同的公共产品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福利性,社会发展的程度越高,福利性就越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应该定位在什么程度?如何与市场机制相平衡?这都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总的来说,我们现在要解决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是面临调整所有制结构、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优化经济运行机制这两大改革任务。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围绕这两条主线做好文章非常重要。
不同历史阶段都需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地方债的问题,实际上是指地方政府也变成了市场主体。这种情形就向经济学提出了一个老问题:如何解决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西方经济学也承认市场失灵会发生,所以凯恩斯经济学主张政府干预。西方国家的政府干预是不是都有效呢?不一定。往往政府提了一个干预市场的办法,不同的政党或利益集团就反对,因此西方国家的政府干预事实上不可能完全贯彻自己的主张,这是经常的事情。
政府干预失效的现象在我们国家也会发生,地方债的实质就反映政府角色的错位,这时候政府解决不了市场失灵问题。但是中国有办法解决这个世界级的难题,出路就是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靠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去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的状况。
随着我们经济体制的变化,产权结构也日益多元化,许多市场主体都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实现党的有效领导,既实现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同时又发挥市场主体的能动作用,是我们仍然需要继续探讨的重大问题。因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我们都需要总结经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来进一步适应新的形势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