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铿:今年的宏观政策须继续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加强需求侧管理
日期:2020-05-26 来源:经济与时评
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都会引发供给侧问题,也会引发需求侧问题。供给侧问题常常表现为创新活力不足,技术进步慢,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差。导致全要素生产率降低;需求侧问题常常表现为居民实际收入増长缓慢(特别是长期慢于经济增长速度),居民购买力下降,消费需求不旺。导致内需不足。
供给问题、需求问题都影响经济增长,形成经济下行压力。甚至引发经济危机。
现在,我国供给侧、需求侧都存在问题。因此,中央既强调“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强调“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问题是,我们应该怎么抓调控。是按计划经济思维抓,还是按市场经济思维抓。
经济下行了10年,我认为政府一直是按计划经济思维在抓宏观调控。而且,主要是抓需求侧,一味强调的是基本建投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反而成为了一个空洞的政治口号。
十年过去了,经济下行压力一年比一年大。现在又提出了“新基建”,我真不知道,我们的宏观管理部门除了基本建设投资、扩张财政政策、多印钞票的货币政策之外,还有没有什么别的思路。
我认为,他们对经济中的主要矛盾,似乎认识不清楚。使我想起了许小年教授一句话:“政府的宏观调控如果不能对经济作出正确预测(判断),最好的方法是‘不折腾’”。如果真是对经济问题作不出正确判断,我也建议最好不要瞎折腾。
现在面临的基本困难问题是:供给侧创新不活跃,全要素生产率下降;需求侧居民收入分配不公平,内需严重不足。肺疫又打乱了资金链、供应链和产业链,使得许多企业复工复不产,甚至濒临倒闭,失业增多。因此,当务之急应该是确定具体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下大力气兑冲新冠肺疫对经济的影响。主要工作应该是稳企业,保就业。这基建,那基建,都是隔靴搔痒,对解决当前的主要问题,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如果在年内政府能将疫情造成的损失兑冲完,争取在第四季度末让经济回到去年12月份的发展水平和轨迹上,那就谢天谢地,功得无量了。所谓今年还可以有15%的增长速度,我简直好像是在听梦话。
当然我也认为,“新基建”中有些内容应该做,“旧基建”中有些项目应该继续,有些项目应该压缩。但是都要做充分的可行性研究,要写出详实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审。必须立项的,也要分轻重缓急,要考虑投资回收期长短和投资回报率大小问题。要吸取过去的教训,不能只顾成千上万亿资金往里头扔,如果资金回不来,就应该问责。我主张,国家项目必须实行项目审批人、项目负责人终身责任制。成功了要奖励,失败了要追责。纳税人的血汗钱不能让昏官、贪官打了水漂。
最后,货币政策怎样才算“更加灵活适度”?适不适度,主要观察市场流动性,不是观察领导脸色。必须在量化了之后才宽松。宽松也不能一步到位。要试,渐渐地使流动性到达适度。
财政政策怎样才算“更加积极有为”?“积极”无非是赤字更大一点,发债更多一点。关键是要在财政支出方面体现“有为”,要把钱用在刀刃上。要精准解决企业和下岗职工的困难。要深入调查研究,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还有,无论是供给侧改革,还是需求侧管理。减税是共同措施。为了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给企业减税,可以稳定企业,稳定就业,达到“供给创造需求”的效果;给职工减税,可以直接达到增加职工收入、提高购买力的效果。
总之,若从供给侧改革着眼,要鼓励企业创新和提高管理水平,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若从需求侧管理着眼,要认真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壮大中产阶层队伍,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政府是制定和执行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中央提出: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我希望能落到实处。我认为至少要做到八个字:“舍得放权,让人说话”。政府官员应该明白,企业家对市场的认识比官员敏感。要“保市场主体”,就必须对市场主体彻底松绑;让人说话,让人发点牢骚,天也塌不下来。上级要相信下级,领导要相信群众,政府要相信市场。把企业家和群众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中国经济才会迅速走向健康、繁荣、昌盛。
202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