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专家观点

贺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不仅仅是“三农”问题》 ——2021.4.24在“全面小康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的发言

日期:2021-05-08       来源:经济与时评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不仅仅是“三农”问题》

——2021.4.24在“全面小康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的发言

                  贺 铿

大家好!

在座许多是“三农”方面的领导和专家,我要讲的观点可能大家不爱听。15分钟也很难把问题说清楚。如果说的不对,或者没有说清楚,敬请大家包涵和批评指正。

我讲三个观点:

1、全面小康是全国人民小康,不仅仅是农民问题;

2、发展不平衡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农村;

3、解决“三农问题”需要端正指导思想。

我先讲第一个观点:全面小康是全国人民小康,不仅仅是农民问题。

小康概念出自古代《诗经》,“民劳亦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老百姓有劳有逸,日子就能好过。小康社会则是“天下为家,人皆亲其亲,子其子,货力为己”,即各个家庭都能维持中等生活水平的经济状况。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小康社会概念。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六个方面都要达到。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社会和谐和生活殷实。生活殷实,或者中等生活水平标准是相对的,没有什么绝对标准。党的十六大之后,我们经过了20年的奋斗,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大大提升,人均GDP超过了1万美元。于是一些人早就像鹦鹉一样唱起了“中等收入陷阱”。但是,“中产阶层”却一直没有形成。

在十六大前后,我在《理论动态》上写过几篇关于小康标准的文章。提出了“小康社会是中产阶层社会”论,并且认为分配曲线为橄榄状,两头小中间大。中产阶层人数应该佔总人数70%以上。当时引起了普遍关注和认同。可是直至2019年,依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字,月收入低于2000元的人数接近10亿,佔人口总数70%左右。其中中产阶层还不足30%。

我国收入分配极不公平。2018年,OECD公布的基尼系数,高达0.468,与巴西接近。所以我认为,“全面小康高质量发展”,既不是经济发展水平问题,也不仅仅是农民、农村问题,而是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极不合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也是解决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关键所在。

接下来我讲第二个观点:发展不平衡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农村。

全面小康,全国发展差距应该不大。城乡发展水平应该基本相同。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发展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不断扩大。尤其是最近20年,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和商业网点越来越向县城和大、中城巿集中。农村显得更加消条,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以收入差距为例,1998年,城乡收入比为1.92:1,此后不断扩大,曾一度扩大到3.32:1。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大量资金都沉淀在城市的钢筋混凝土之中。特别明显的是集中到了北、上、广和东南部。我不是说西北部和农村没有发展,而是发展大慢。发展的快慢,说到底是资金流向问题。是政府政策的“偏好性”问题。

关于重视农村和西部及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问题,政府的话都说到了头,甚至顶到了天花板。问题是如何落地?一说到农村,说到中西部地区,有些人就怨那里的人们观念落后,或者怨条件太差。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韩国的情况应该和我们差不多。人均耕地比我们还少一半。韩国经过20年“新村运动”就彻底解决了农村落后问题。而且整个国民经济很快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我们应该认真思考。

认识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应该集中精力去解决。口号不要变来变去,凡事都要一抓到底,持之以恒。日本的“新农村建设”坚持抓了30年。韩国的“新村运动”坚持搞了20年。其基本经验就是发动和依靠农民组织;把工业和服务业引向农村;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最终实现了农村城市化,全国城巿化率达到90%以上。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很好学习和借鉴。

最后,我讲第三个观点:解决“三农问题”需要端正指导思想。

第一,要真正重视“三农”工作。中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且强调坚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各级领导还有什么理由不抓紧抓好“三农”工作呢?如果哪里的“三农”工作抓不好,那就只能是那里的领导自己无能。这一点值得各级领导认真去掂量掂量。

第二,要克服小农经济思想。现在一些领导把官帽看得太重,抓土地流转不积极,抓推广农业科技不得力。没有集约化经营理念,满脑子还是“三十亩地一头牛”的小农思想。这是当前农村干部和农民的主要思想障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第三,要克服单一化抓“三农”的思想。要坚持农村城市化、农民非农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一起抓。

农业的根本出路是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会有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要转移到非农岗位就业。指导思想应该是尽可能让他们就近就业,不离乡背井,不两地分居。这就必须同时抓好产业转移,抓好农村城镇化。因地制宜地进行国土资源优化配置,多建一些能让转岗农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新型城镇。大城巿有的东西,农村小城镇也应该尽量有。这是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的基础条件。也是消灭城乡差别的必要条件。因此,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必须坚持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新型城镇化“三化”一起抓。在三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培养适应“三化”的新型人才。

第四,加快乡村振兴,一定要统一领导,依靠农民和农民组织。这是日本和韩国解决农村问题的经验教训。我们现在的突出问题是多部门领导,口号多,有用的政策少。出现了政策难落地,“龙多不治水”现象。

第五,要坚持市场化运作。要尽量减少行政干预,切实做到政策引导,依靠群众多干实事。特别强调:要加强金融支持,加快农用土地流转。

时间到了,我就讲这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