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热点资讯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实践魅力:知行合一 行胜于言

日期:2015-10-09       来源:

知行合一 行胜于言

——感悟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实践魅力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和思想精髓。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治国理政,是指执政主体形成治国理念,确定战略目标,制定重大决策,组织各种力量,推动国家发展的过程,其本质也是实践的。在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基于实事求是的实践观居于核心和主轴地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魅力光彩夺目,最大特色是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由此,形成了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开创了中国由大向强发展的新境界。

     与时俱进的实践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毛泽东的《实践论》,是第一本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专著,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新形势下,习主席站在时代高位,继往开来,固本开新,对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和辩证法作出创造性发展,为治国理政开创新局面提供了具有哲学基石意义的“最新版本实践论”。正如钱穆曾经说过的,“中国的政治理论,早和现实政治融化合一了”。“最新版本实践论”秉持中国政治实践传统,是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产生的。

    深刻阐发马克思主义“求是观”。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我们党全部实践活动的灵魂。习主席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是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他强调:“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这是对实践决定认识的形象表达。“‘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这是对实践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生动阐发。“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是对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的深刻揭示。他还说,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这是对理论联系实际的精辟阐释。这些论述,创造性阐明了“实事求是观”,为治国理政进一步夯实了思想路线。

    深刻阐发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实践总是在一定历史方位、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在时代发展大势上,习主席强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同时,当今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集中表现为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结构、亚太地缘战略格局和国际经济、科技、军事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在国家发展方位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既要看到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其最突出特点,就是我国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集中表现为“三个前所未有”: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但前进道路绝不会一帆风顺。这指明了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时代坐标和历史方位。

    深刻阐发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实践活动是历史承续发展的。马克思指出:现实世界“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习主席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辉煌文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我们应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创造。针对某些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观点,他指出,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割裂、对立和相互否定。这个重要论述,把改革开放前后薪火相传的“实践探索”有机联系起来,对于我们在坚定历史自觉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拨云见日的指导意义。

    深刻阐发马克思主义“目的观”。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战略目标”“时代主题”“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目标是全局之纲。中国梦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方向和灿烂前景、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奋斗目标和历史责任,有利于全党、全国人民和中华儿女从实践目标上清晰把握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和中国由大向强发展的时代课题。

   深刻阐发马克思主义“问题观”。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习主席深刻阐释了问题意识的哲学机理:“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当代中国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矛盾交织凸显,挑战多元叠加。习主席以问题为牵引,着力破解治国理政中的突出矛盾,是对马克思实践方法论、问题导向观的创造性应用。

    深刻阐发马克思主义“统筹观”。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的观点也是社会实践的条件论。当前,全球化与信息化极大拓展了人类实践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总体性、全面性、协调性要求增强,实践统筹更为必要也更为艰难。习主席强调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特别是创造性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是实践客体拓展深化的要求,也是实践主体统筹智慧的升华。“四个全面”是对实践目标、实践动力、实践保障、实践主体的“立体统筹”“全维统筹”,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的伟大创造。

    卓越非凡的实践者

   古人讲“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意思是要取得伟大功业,须有伟大志向;成就伟大功业,在于辛勤实践。习主席多次引用这句话,强调“一勤天下无难事”“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形势决定任务,行动决定成效”等。他指出,中国人讲“知行合一”,强调要把思想转化成为行动。习主席既是具有实干精神的战略家,也是具有战略意志的实干家,以博大胸襟和高超智慧谱写了激荡人心的治国理政实践华章。

 坚持治国理政实践的方向性——保持定力、刚毅沉稳。习主席反复强调,必须有政治定力、战略定力、前进定力。保持定力,就是面对“惊涛拍岸”的挑战和考验,“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坚守信仰、坚定自信,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为任何风险所惧。面对竞相发声的“改革药方”、颐指气使的“外国说教”,习主席坚定从容,强调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以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定支撑“三个自信”,带领人民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坚持治国理政实践的规律性——研机析理、尊重规律。习主席要求我们“遵循经济规律”“遵循自然规律”“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等,要求军队跟踪现代战争演变趋势,研究现代战争制胜机理,研究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的特点和规律等。特别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敏锐洞察时代大势律动,又抓住当前中国主要矛盾;既把握事物系统运动规律,又把握重点突破规律,是认识“三大规律”、深谙治国理政本质的创造结晶。

    坚持治国理政实践的务实性——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古人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费尔巴哈也说:“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一段时间,社会政治生活中空谈之风较盛,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热衷于造声势、出风头,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国之兆”。习主席指出:“难的是把思想变成行动”“行动最有说服力”“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他大力倡导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滴水穿石、久久为功,领导我们干成一系列战略性大事,如启动全面深化改革,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出台全面依法治国决定,反腐肃贪重典治乱,以及军队召开古田政工会,南海东海坚定维权等,其卓越务实精神和落实意志令人感奋。

    坚持治国理政实践的斗争性——敢于亮剑、善于斗争。人类实践总是在矛盾运动、矛盾斗争中发展的。习主席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种“斗争”,是中国由大向强跃升的战略引擎,解决矛盾问题的锐利武器,应对风险考验的根本手段。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畏“硬骨头”,不惧“火焰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猛药去疴、壮士断腕,展现出迎难而上的实践意志、阳刚硬朗的实践胆略、革弊鼎新的实践锐气、纵横捭阖的实践艺术。

    坚持治国理政实践的创造性——创新变革、主动塑造。习主席敢于创造又善于创造、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比如,在推动发展上,坚持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跃升。在全面深化改革上,确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实现了治国理论与实践的新创造。在创新驱动上,指出科技创新已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形成了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的新方略。在战略博弈上,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崇高理念,以“一带一路”战略长远布局;把外交策略、军事策略和经济策略结合起来,形成“大棋局”、打出“组合拳”;充分发挥军事力量的战略功能,努力实现维权维稳积极平衡、动态平衡,营造了对我更加有利的战略态势。

    坚持治国理政实践的示范性——领导带头、以上率下。“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习主席指出,群众不是看你怎么说,而是看你怎么做。领导干部应“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言必信、行必果”。他确立了“三严三实”的实践准则。“三严三实”,是一种党性原则、一种检验标准,规约了当官做人的德行尺度,升华了治国理政的实践准则。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从中央领导做起,全面从严治党,“老虎”“苍蝇”一起打,“破”“立”两篇文章一起做,党风政风为之一新。

    底蕴厚重的实践力

   马克思、恩格斯说过:“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习主席治国理政实践既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又脚踏实地、扎实推进。“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域”。这种实践魅力,是一种境界,有着深厚底蕴,是娴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智慧结晶。

  以崇高使命担当涵养实践力。实践力量的底蕴,首先是信仰、使命与情怀。习主席信仰如磐、担当如山,坚信“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他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应该担当的责任。那句肺腑之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成为习主席治国理政实践魅力的深厚动力。

    以深邃哲学智慧涵养实践力。习主席多次强调理论思维的支撑作用,要求领导干部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习主席深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特别是老一辈革命家哲学思想之真谛,汲古今中外优秀哲学思想之精华,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对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思想方法运用自如,对问题的阐释让人豁然开朗,对矛盾的处理令人拍案佩服,对战略的谋划、布势与进取使人敬佩敬仰,“大棋局”了然于胸、“先手棋”抢占先机、“妙手棋”扭转乾坤。这些,得益于深厚的哲学素养。

    以深入调查研究涵养实践力。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的具体体现。习主席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他强调,“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近三年来,他深入乡镇、街道、社区、农村、企业、部队、学校,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调查了解情况,真正听到了实话、察到了实情、获得了真知、收到了实效。

    以深厚历史文化涵养实践力。“人有知学,则有力矣。”习主席强调学习要有三大维度: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中获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从前人留下的思想宝库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珍贵滋养,从人类创造的最新文明成果中寻找登高望远的思想阶梯。庄子《逍遥游》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正是浩瀚的大海,负载大船乘风破浪。习主席的深厚文化底蕴,使他在治国理政中举重若轻。

    以长期艰苦历练涵养实践力。习主席多次引用《韩非子》“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说明历练对干部成长的作用。习主席有着从农村到城市、从军队到政府、从地方到中央的丰富历练。他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他引用古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说明只有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越是条件艰苦、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锤炼人。

    以坚毅笃定意志涵养实践力。习主席说:“我这个人是要求自己压力越大,意志要越强。”一般来说,认知、情感、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三大源泉。实践效果往往取决实践意志,实践检验必须经历持续过程。克劳塞维茨有言:“意志力在任何时候都是构成力量乘积的一个因数。”习主席集勇气、坚强、顽强、刚强等品质于一身,既有坚定意志,又善于激发和凝聚人民意志,从而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厚伟力。

    习主席传承老一辈革命家远见卓识和求真务实高度统一的战略风范,善于求真、勤于践行,治国理政成效之好、影响之大,令国人振奋、世人瞩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行动决定成效,实践成就梦想。习主席治国理政的实践探索和实践精神,必将引领中国创造由大向强的辉煌业绩。

【来源:中国政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