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气候大会讲话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崇高境界
日期:2015-12-01 来源:
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巴黎气候大会)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将就“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机制问题达成协议。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1月30日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发表《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明确强调“恐怖主义阻挡不了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追求美好未来的进程”,敦促大会达成一个“全面、均衡、有力度、有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协议,提出“公平、合理、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方案,探索“人类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和治理模式。
首先,对“巴黎协议”提出四点希望,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为大会谈判指明方向。
习近平强调“一份成功的国际协议既要解决当下矛盾,更要引领未来。”巴黎协议应着眼于强化“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也要为推动全球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一是应有利于实现公约目标,引领绿色发展。协议应遵循公约原则和规定,推进公约全面有效实施。既要有效控制“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即2%的上限),又要建立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推动各国走向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双赢”。
二是应有利于凝聚全球力量,鼓励广泛参与。协议应在制度安排上促使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除各国政府,还应该调动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全社会资源”参与国际合作进程,提高公众意识,形成“合力”。
三是应有利于加大投入,强化行动保障。获取资金技术支持、提高应对能力是发展中国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前提。“发达国家”应落实到2020年每年动员1000亿美元的承诺,2020年后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还应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气候友好型技术,帮助其发展绿色经济。
四是应有利于照顾各国国情,讲求务实有效。应尊重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国内政策、能力建设、经济结构方面的差异,不搞“一刀切”。应对气候变化不应妨碍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合理需求。要照顾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困难。
其次,对全球治理的未来提出三点主张,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强调巴黎协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是对未来全球治理模式的探索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
一是应创造一个“各尽所能、合作共赢的未来”。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如抱着功利主义的思维,希望多占点便宜、少承担点责任,最终将是“损人不利己”。巴黎大会应摈弃“零和博弈”狭隘思维,推动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多一点共享、多一点担当,实现互惠共赢。
二是应创造一个“奉行法治、公平正义的未来”。要提高国际法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确保国际规则有效遵守和实施,坚持民主、平等、正义,建设“国际法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历史责任、发展阶段、应对能力”都不同,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共区原则”)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应得到遵守。
三是应创造一个“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未来”。面对全球性挑战,各国应加强对话,交流学习最佳实践,“取长补短”,在相互借鉴中实现共同发展,惠及全体人民。同时要倡导“和而不同”,允许各国寻找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应对之策。
第三,阐释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贡献”与“中国行动”。
习近平强调中国一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者”,“有诚意、有决心”为巴黎大会成功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是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总量的24%,新增装机占全球增量的42%,是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
二是中国未来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三是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在今年9月宣布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将于明年启动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
综上所述,习近平的巴黎气候大会讲话高屋建瓴、激浊扬清,不仅统筹了国际与国内两个大局,而且兼顾了维护自身权利与承担国际责任,对大会乃至构建“2020年后气候治理新秩序”起到了引领与示范作用。【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