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全球竞争者同跑——中国企业“走出去”进入4.0时代
日期:2016-04-1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 特稿:与全球竞争者同跑——中国企业“走出去”进入4.0时代
新华社记者汪平 乔继红 谢鹏
数艘十万吨级货轮停靠码头,各色集装箱不断被大型起吊机拉起,希腊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港一派繁忙。8日,离港口数十公里外的雅典城内,希腊总理齐普拉斯等中希200余名政商界代表见证了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买下比港管理局67%股权的签约仪式。另一场“洋媳妇过门”的签约仪式几天前也鸣锣结彩——美的集团买下日本老牌家电企业东芝80.1%的股权。
两场签约仪式,拉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巨幅图景。自2001年中国正式提出“走出去”战略至今,中国企业“出海”不断跨越升级,在世界商业大舞台上,与全球同行同场竞技日趋火热。
拾阶而上——“走出去”迈入4.0时代
来自北京的刘一星律师日前到纽约出差,闲暇之余走进一家AMC影院观看了好莱坞大片《蝙蝠侠大战超人》,从事国际并购法务咨询的他当然知道,这家全美第一的连锁院线早已被中国企业买下。
经过15年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去”经过不断升级的三个阶段后,正迈入4.0时代。
“走出去”战略诞生之初是中国企业懵懂的1.0时代。探索之旅多分散且自发,主要在海外设立销售网络,从事初级的国际商品贸易。
江浙粤企业身先士卒,温州鞋企奥康集团就在其列。2001年,奥康在巴黎开了第一家海外专卖店,随后又把店开到美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将中国皮鞋卖到世界各地。
随着大量国企转向海外,中国企业“走出去”进入2.0时代。在这个初建自信的阶段,大型国企主要瞄准海外实物资产,特别是石油、矿产等自然资源,工程类企业则走出国门大量参与海外基建项目。
这一阶段,中石油50亿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油田,五矿集团和中国铝业收购澳大利亚矿场,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中国铁建、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等中字头国企也不断接下海外大型工程承包和援助项目。
进入3.0时代,民营制造业企业的崛起是最大亮点。它们通过直接投资建厂或购买国外相关企业和配套设施,雇用当地劳动力,把中国制造基地移向海外,打造中国品牌。
这一阶段,联想12.5亿美元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TCL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吉利汽车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民营制造业企业踌躇满志,纷纷站上行业最高舞台。
如今,中企“走出去”进化到4.0时代,民营企业成为主力军,投资领域多元化,投资更具战略性,投资方向从产业链整合转向全球资产配置,在全球价值链上不断上移。
自信满满的4.0时代,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大放异彩:中国化工集团报价430亿美元拟收购全球最大农药公司瑞士先正达,整合全球市场;万达35亿美元收购美国传奇影业,瞄准上游影视制作;复星集团9.6亿欧元收购法国知名度假村品牌地中海俱乐部,安邦保险19.5亿美元买下纽约地标华尔道夫酒店,资本投资遍布世界各地。
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180.2亿美元,同比增长14.7%。这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第13年增长,截至去年末,存量首次超过万亿美元大关。
百舸争流——“走出去”展现丰富内涵
全球金融数据提供商迪罗基公司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外向并购额达922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此外,中国是一季度全球跨境并购中的最大收购国,占30%的市场份额。
——资本投资多样化
4.0时代,中国企业成为全球并购交易的重要驱动力,投资范围已不再局限于产业链上下游,而是扩大到所有有价值资产。
因竞购美国喜达屋酒店集团再次名噪国际投资圈的安邦董事长吴小晖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目前已从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输出,升级到资本与管理输出。
——出海企业多元化
4.0时代,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占比越来越大。中国与全球化智库近期出版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指出,民营企业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占据全球价值链高端。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呈现高速增长,同比增加295%,占当年总投资案例数的69%。
——“买全球,为中国”
在中国收入增长、内需扩大等因素支持下,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转而“为中国制造”的情形顺势而生。
4.0时代,从锦江集团收购欧洲第二大酒店集团法国卢浮宫酒店集团,到携程投资印度最大的在线旅游公司MakeMyTrip,再到三胞集团买下英国老牌百货连锁福来德,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引进来”,为中国人提供产品和服务。
——新势力崛起
4.0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寻求的标的开始“由硬转软”。万达、乐视等公司进军好莱坞,不仅买院线,还买电影公司,深耕文化行业。中国方案及中国平台也在“走出去”,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作为电商平台在俄罗斯和巴西等多国受热捧。华为、百度和腾讯等企业投资东南亚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TMT(科技、媒体和通信)市场,不仅参与制定相关技术标准,还占领世界技术创新平台。
风起云涌——“走出去”折射中国经济巨变
从意大利工程机械制造商到马达加斯加铁矿,从日本酒店项目到英国连锁比萨店……中国知名私募投资机构弘毅投资的每次“出海”都抓住中国经济结构性变化的脉搏。
弘毅董事长赵令欢认为,进入经济新常态后,中国发生了两个前所未有的转变:一是由资本输入国成为资本输出国;二是由“世界工厂”变成“世界市场”。
如今,中国消费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服务业产值明显提升,内需正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主引擎。中产阶级崛起、互联网动能接入使中国消费结构迅速升级,更多企业海外成功收购消费类型企业以满足国内需求。中国企业“走出去”的4.0版,必然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反映,也是顺应当前中国经济开放新战略的积极行动。
除了消费升级驱动,技术创新也成为中企“出海”新动力。彭博社的报道说,自2013年5月以来,中国在中央政府层面就出台了20多份文件促进创新,涵盖从简政放权、设立上海自贸区、“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发展战略,推动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移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迅速达到世界级水平。国际竞争中的中国企业已由“跟跑者”变成“并行者”,其中有些已成为“领跑者”。
德国《商报》近日也发文总结近期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两大趋势:一是青睐“工业4.0”投资标的;二是对循环利用、水处理和可再生能源等绿色增长领域表现出极大兴趣,而这些行业恰恰是中国经济转型的着力点。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企业扩大海外投资,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建设一批大宗商品境外生产基地及合作园区。
在“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等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抱团“出海”,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合作,建设生产线、产业链和产业园区。
当然,中国企业走出去也并非一帆风顺,挑战和挫折从未消失。有专家指出,从外部看,一些国家监管当局以国家安全等为由阻碍中企在当地收购的阻力时有出现。此外,中企在克服本土化障碍及在所在国合法合规、安全有效运营方面,还有很多教训值得总结。从内部看,中企在并购前做好海外经营调研和战略规划,以及在并购投资后提升自身财务透明度、提高生产经营和创造利润能力上仍有改善空间。
出海的船越来越大,行驶的水域越来越广,船上水手经历也越来越丰富。这里,既有令人心怡的风景,也有风浪和漩涡。中国企业融入全球商业竞争大潮、为自身和世界带来更多机遇的过程仍在继续演进……